第597章 疯狂的大豆(2/2)
人类对增产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齐政急匆匆地回国,是因为,他有一点没有和瓦西里透露,嘉谷的大豆增产,还有另一个大杀器。
奔驰车一路风驰电掣,直接通过中俄边境进入黑省境内,直驶到海仑市。
嘉谷实验室的负责人陈建章笑容满面地等在那里。
“老陈,大豆开始收割了吗?”齐政一下车就问道。
“正在收割,就等你了。”陈建章笑眯眯道。
两人步行至豆田边上,只见广阔的平原上,目之所及,几乎所有的地方都种上了大豆。眺望远方,辽阔茂盛的“大豆海洋”与湛蓝的天空被地平线分割,半人多高的大豆翻动着黄浪,预示着今年很可能会有一个极好的收成。
在农场内,除了齐政和陈建章,还有一大票“外人”——海仑市领导班子、黑省高官,还有中科院院士……齐政一一和他们寒暄后,就将视线转移到正在收割的大豆田内,其他人亦如是。
一台台大型联合收割机轰鸣着向前推进,一垅垅大豆转眼间就被收割完毕,并且一次完成切割、输送、脱粒、清选等作业;另一边,工作人员则在忙着将大豆上称,实打实收现场测产。
随着收割进入尾声,现场的气氛愈加热烈。
半晌,陈建章难抑激动之情地挥动着手中的记录,大声宣布:“我们研制的高产、高油脂大豆新品系‘嘉豆13号’,大面积平均亩产成功达到了425公斤!”
“哗”的一声,在场所有人都是满面狂喜的表情。
齐政也是握紧了拳头!
这一结果,刷新了我国大豆单产纪录!
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这个高产记录是建立在三万亩的种植基础上。
国内大豆品种储备丰富,多年来,农业科研人员研究出很多大豆高产品种,单产纪录记录屡屡被突破。
但如果细看,就能发现,那都是小面积创造的高产纪录;大面积示范亩产能达到200~250公斤的产量,都能让研究人员高呼万岁了。
可以说,嘉谷的大面积示范亩产,即使是拿来与国内最好的小面积成绩相比,都是强得过分。
这种两极分化,就像是贫富差距一样,是穷人想象不到富人的富裕程度的差距。
一时间,在场的农业专家都是忍不住将陈建章围起来,要求亲自看记录,乱七八糟的讨论声,也是够混乱的了。
其中,一位头发半花白的八旬老院士,没有上前凑热闹,她双眼泛红地看着收割好的大豆,说话甚至带上了颤音:“‘嘉豆13号’的出现,意义真是太大了!”
齐政反应过来,小心翼翼地虚扶着老院士,毕恭毕敬道:“陈院士,也感谢您!没有您的贡献,就不可能有‘嘉豆13号’的诞生。”
陈老院士虽然八旬有余,但依然思维敏捷,她含笑道:“小齐,我们不搞虚的,这是你们做得好呐!”
齐政摇摇头,没有多言。
对于眼前的这位老院士,他不吝致以最高的敬意。她老人家可以谦虚,齐政却不能因此当真。
“嘉豆13号”,是由嘉谷实验室和东北农科院大豆研究所,还有陈老院士的科研团队通力合作,利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结合杂交与辐射育种方法选育而成,再辅以大豆根瘤菌技术增产,才达到425公斤的亩产记录。
可以说,单单是“嘉豆13号”品种,顶天了可能也就亩产300公斤出头,虽然能达到这一水平的高产品种,已经是屈指可数了。但配套上大豆根瘤菌技术后,直接将亩产拔高了100多公斤,才是神一样的存在。
利用根瘤菌技术技术实现大豆增产的项目,嘉谷实验室很早就启动研究了,但真正实现突破,还是在陈老院士加入之后。
陈老院士可谓我国大豆根瘤菌研究的鼻祖,早在1988年,她就发现了第一个新属——当时世界已知的第四个根瘤菌属“中华根瘤菌”,这是第一个由中国学者发现并命名的根瘤菌属。
几十年来,陈老院士带领科研团队对32个省,700个县市,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各种豆科植物结瘤情况进行挖掘调查,采集植物根瘤标本一万多份,其中300多种植物结瘤情况未见记载;分离、纯化并回接原寄主结瘤确认后,入库保藏根瘤菌12000株;通过对7000株菌的100多项表型性状分析,发现了一批耐酸、耐碱、耐盐、耐高温或低温下生长的抗逆性强的珍贵根瘤菌种质资源……
嘉谷实验室筛选出的最佳大豆根瘤菌菌株,就是出自其中。
都知道,根瘤菌的作用在于它能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供植物利用。但不是任何根瘤菌都适用于大豆增产的。
哪怕齐政有灵阵,能促进根瘤菌的转化效率,但经过试验后,氮素过多容易导致大豆叶子的生长量显著增加,反而影响了大豆产量。可以说,要是没有陈老院士的根瘤菌库,嘉谷要筛选到最合适的大豆根瘤菌菌株,都不知道要等到牛年马月。
但在陈老院士心中,她不是这么认为的。
建国初期,在回国的几位农业微生物学前辈的组织带领下,我国较广泛地进行了大豆、花生、紫云英根瘤菌接种实验,效果很好,根瘤菌接种事业有一段兴盛时期。但是随着化肥的大量施用,生物固氮技术逐渐淡出不再受重视。
投身根瘤菌研究后,几十年来,她踏遍青山采集根瘤菌,研究根瘤菌,就是想让这种看不见的微生物在祖国大地为人类做贡献。她曾不止一次地向中央提出加强这方面研究和推广的建议。
但她的提议,让不少业内人士觉得费解。他们觉得,重提几十年前“老掉牙”的技术,是不是太落伍了?
嘉谷是国内第一家真正在根瘤菌接种技术上投入重金研究,并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民营企业,而且,嘉谷实验室在微生物培育技术上强得令人发指!
在筛选出最佳大豆根瘤菌菌株后,陈老院士是亲眼看着嘉谷实验室的微生物研究团队,是如何一步步确定菌株稳定、高产的发酵工艺,包括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最佳发酵参数等;一步步筛选适宜的载体和稳效助剂,使产品中功能菌株稳定存活,延长产品的保质期、降低成本……
她觉得,就算没有自己的帮助,嘉谷迟早也能取得成功。
当然,能为国产大豆的崛起做出一点贡献,陈老院士真的觉得值了。因为,说“嘉豆13号”能助中国大豆起死回生都不为过。
能看到这一点的,自然不只是陈老院士。
当确认了亩产后,齐政还没有什么表示,黑省高官就欣喜若狂了。
中国在农业的发展战略上,对于农产品,尤其是食物,原则是基本自给,辅之以国际调剂。但是受耕地面积限制,大豆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太高了,太容易被卡脖子。
在种植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没有什么比提高单产更能振兴中国大豆产业了。
当他以为,嘉谷通过现代化的生产组织,将黑省大部分的大豆亩产提升至200公斤,已经是一个奇迹的时候,亩产翻一番的“嘉豆13号”横空出世!
“推广,推广,一定要推广……”内心狂喜的黑省高官喃喃道,像是一个复读机似的。
几秒钟后,他马上窜到齐政身边,问道:“齐董,大面积推广后,亩产还能稳定在差不多的水平吗?”
不等齐政回答,陈老院士肯定地给出了答案:“问题不大。眼前的示范地就证明了,‘嘉豆13号’在大面积生产中,能充分发挥品种潜力,即使有出入,也不会低于400公斤……”
陈老院士是跟着“嘉豆13号”的研究一路走来,自然最清楚这个品种的潜力了。
得到了陈老院士的确认,黑省高官更是眉飞色舞地询问道:“齐董,你觉得,将‘嘉豆13号’在黑省全面推广,还需要多长时间的准备工作?”
如果是其他时候,他是一定不会问得如此直白的。但“嘉豆13号”的经济效益,太牵动人心了。
毫不夸张地说,“嘉豆13号”给中国大豆产业集群带来的经济效益将以数千亿元来计算,而社会效益更是无法估量。从这个意义上讲,齐政的回答,将是一道里程碑。
黑省高官的询问,也一下子吸引到了在场其他人。
如果黑省5500万亩大豆全部换成“嘉豆13号”,哪怕亩产达不到400公斤的目标,也可直接增产900万吨以上;如果将全国的大豆都换成“嘉豆13号”的话,不需要增加现有种植面积,中国的大豆自给率都将上升到50%,惊不惊人?
齐政比其他人更早考虑过这个问题,在一众人的热切目光中并不露怯,竖起一根手指,道:“一年时间,能在黑省全面推广;全国的话,至少要两年时间吧。”
黑省高官呆住了。
陈老院士呆住了。
所有人都呆住了。
一年、两年,全省、全国,他怎么敢想!!?
但是,听起来是莫名的带感啊。
……
(https://www.youren99.com/chapter/1021091/546827465.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en99.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en99.com